熊熊工作室并沒有發明泰迪熊,但發明了一種銷售泰迪熊的新途徑。
【中外玩具網訊】跟別的售賣泰迪熊的商店不同,走進熊熊工作室(Build-A-Bear WorkShop),你會發現這里沒有市面上常見的成品泰迪熊,而是琳瑯滿目的各種顏色和造型的小熊身體,以及不同的衣服、鞋子、配飾。顧客(當然大多數都是孩子)會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親手制作一只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小熊,這讓每一個到來的孩子都興奮之極。
連續兩年進入《財富》美國100家最佳雇主名單的熊熊工作室,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玩具店,近年來這家公司通過實體店線下活動和自設電子商務社交網站的雙線整合式營銷,成為一家連續多年年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用熊熊工作室玩具店創始人瑪西妮.克拉克的話來說,“克羅克(麥當勞的創始人)并沒有發明漢堡,他只是發明了一個銷售漢堡的新方式。”對于熊熊工作室而言,泰迪熊并不是他們發明的,但他們卻發明了一種銷售泰迪熊的新途徑。
“零售業是娛樂業”
售賣“造熊體驗”可謂是熊熊工作室的首發殺手锏。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只需要挑選外皮及配飾,對著一顆將要被填充進小熊身體的心臟許愿,然后出力去踩那個控制機器的腳踏板,給玩偶填充棉花,再交予工作人員進行縫合即可。但很顯然,熊熊工作室銷售的已經不只是一款實實在在的產品。對于孩子們而言,這幾十分鐘的“造熊史”成為了一種情感上的深刻體驗。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會認為這只熊因他/她而生。
細節把控一切,在跨入熊熊工作室店門的這一刻起,每一位顧客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其創造出的一種“細節情感”之中,而其后,簡單的商品交易過程則變成了心理上的情感體驗。例如,在選購好絨毛外皮并填塞內芯后,可以由顧客來決定是否要為玩偶增加聲音;顧客可以從熊熊工作室提供聲音資料庫中,挑選出自己喜愛的叫聲或音樂,又或者是自己錄制聲音片段放置進小熊體內。因此,常常會有一些失去祖父母的孩子在母親的陪同下,將錄制好的祖父母的聲音放置進小熊的身體里;還有一些出遠門的父母們,例如軍人,也會將自己的聲音錄在模塊中,陪伴孩子成長。還有一些顧客會帶來自己死去的寵物的毛發,在填充棉花時一同放入玩偶的身體,這是被熊熊工作室允許且建議的,“這是寶貝的重生”,他們會這樣告訴孩子們。對于熊熊工作室來說,控制人的感情似乎應該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于是,熊熊工作室在賣“DIY”創意和孩子的“個人喜好”之外,充滿情感的銷售讓他們深受父母和孩子的愛戴。“我們是一家有寬廣心胸的公司,我們的工作不僅是銷售,還有微笑。”克拉克說。
每一個嬰兒的降生都會有一份專屬的證明,這些玩偶們也不例外。縫合整理完工后的小熊,還要由“主人”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電腦前親自為它制作一份出生證明,這張證明上會填寫上小熊的名字,出生日期,以及“主人”的名字、出生日期和電子郵件,以方便跟進小熊的“健康”和生活狀態。在這個制作證明的過程中,熊熊工作室在一種非常輕松的氛圍下,取得了顧客的資料,從而大大便利了日后的郵件營銷和二次推銷。
創造良好的氛圍對促進銷售有著極為重要的功效,同時還能為其情感體驗提供良好的鋪墊作用。曾在美國五月百貨公司擔任總裁的克拉克,在創立熊熊工作室后,一直將“零售業是娛樂業,店面就是舞臺”這句話奉為經營熊熊工作室的圣旨。在搭建其“娛樂舞臺”時,克拉克似乎無所不用其極——公司將大多數店面都開設在購物中心里,店門口是巨型的泰迪熊,手上拿著針線,店里面則是五顏六色的制熊機器,流程取名為“聽聽我”、“縫縫我”等。店員都稱為“制熊大師”;和其他公司“執行官”的頭銜不同,克拉克自己的的正式職銜則是“執行熊”;同樣地,一般公司的財務長,到了熊熊工作室則成了“財務熊”。克拉克認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臉上現出笑容,也希望以此激發旗下1200名員工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