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玩具網】舊時,人們在中秋時供兔兒爺求吉祥,多少年后,兔兒爺漸漸地在人們的視線中淡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9月15日推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兒爺,這使得兔兒爺重新引起藏家的追捧。
兔兒爺重新歸來,迫不及待地昭示兔年到來
偷仙藥醫凡間 民俗文化價值高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目前存世的明清時期的兔兒爺并不多見,若能“淘”得一尊,價值連城。電視劇《四世同堂》里,兔兒爺是祁老爺哄孩子玩的玩具,我們現在看到的泥塑兔兒爺有騎鹿的,有乘鳳的,還有乘麒麟虎豹的;常見的兔兒爺披掛著鎧甲,是一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樣,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語:“兔兒爺”的翎子——獨挑; 后來,“兔兒爺”由單個武士發展成整出武戲的“兔兒爺”。隨著不同的節氣形象各異,兔兒爺的收藏前景也被越來越多的藏友看好。
兔兒爺形象的標志是他右手握著一個搗藥槌,相傳老北京城鬧過一場瘟疫,月宮上的玉兔心腸好,偷了仙界的藥來凡間,治好了瘟疫,從此玉兔便被人們尊稱為“兔兒爺”。供奉的兔兒爺是祛災除病的神,民間藝人將兔兒爺擬人化,泥塑出兔首人身形象,成為中秋拜月供奉之物。從一尊兔兒爺的傳說中,我們便可領略一段民俗文化的研究價值。
吳冠英設計的新兔兒爺形象還是帶有“福娃”味道
貴則百元 手工捏制價更高
兔兒爺大多以黃土膠泥為料,用石膏模具不經燒制便可扣出,一件色彩艷麗的泥塑兔兒爺被一家小店收藏,店家介紹這個作品是件現代藝術品,出自河北省玉田泥人藝術家之手,隨著兔兒爺榮升北京中秋形象大使,這件純手工捏制的作品已經叫到120元。而一尊高19厘米的兔兒爺黏土泥工藝品在網上的成交價大約50元,而稍小一點兒的兔兒爺價格也要30多塊錢。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兔兒爺是用模子塑成,先把黏土和紙漿拌勻,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兩個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來,把前后兩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層膠水,再上色描金。這種量產的兔兒爺相較手工制作的更便宜些。
形象不同、坐騎各異的兔兒爺凸顯不同的價值
“泥人韓”給兔兒爺找老伴兒
天津的“泥人張”家喻戶曉,要說北京城的兔兒爺,能掛上號的還要看“泥人韓”。泥人韓第四代傳人韓寶才在老一輩的手藝基礎上得以發展,韓寶才制作的兔兒爺造型在圈兒里是有了名的。注重神態寫意。泥人韓材質用的是膠泥,土質為黃色,彩繪顏料用的是廣告色,有時會使用一些更先進的丙烯顏料,優點是不怕水,不易褪色,這樣更易保存收藏。韓寶才的創意在于他給兔兒爺找老伴兒,在韓寶才的工作室里,兔兒爺從不孤單,因為兔奶奶的陪伴讓整個作品看上去更加豐盈。 記者/趙伯月